每日經濟新聞 2022-01-20 20:42:28
◎近期,隨著有消費者吐槽并非“隔離就能理賠”,隔離險“買易賠難”的聲音漸高。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認為,作為獲客產品,隔離險意在拉近保險公司與客戶的距離,一些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運營上未能做到專業(yè)化、精細化,如未對隔離常見問題作出清晰、明確規(guī)定,就容易引發(fā)保險理賠糾紛,對公司品牌甚至行業(yè)形象造成損害,實為得不償失。
每經記者 涂穎浩 袁園 每經編輯 廖丹
“59元防疫險,居家隔離1天能領200元,一杯奶茶錢保障一年!”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嚴峻,不少保險公司推出了所謂隔離險,這類產品價格低、購買方便,在社交平臺上迅速收獲了一大波流量。
不過,隨著有消費者吐槽并非“隔離就能理賠”,隔離險“買易賠難”的聲音漸高。《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某投訴平臺上搜索“隔離險”發(fā)現(xiàn),消費者對于“觸發(fā)”理賠條件與保險公司的認定存在偏差的情形較為普遍。
隔離險是噱頭嗎?《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采訪中獲悉,業(yè)內普遍認為隔離險是有一定的保障需求存在。一位業(yè)內人士表示,險企在設計產品的初衷是尊重和保障投保人的合法權益,“隔離險”險種和責任都比較新,且各家產品的保險責任、保障范圍、保障期限各不相同,投保人還是要根據自己的真實需求進行投保。
資深精算師徐昱琛認為,作為獲客產品,隔離險意在拉近保險公司與客戶的距離,一些保險公司在產品設計、運營上未能做到專業(yè)化、精細化,如未對隔離常見問題作出清晰、明確規(guī)定,就容易引發(fā)保險理賠糾紛,對公司品牌甚至行業(yè)形象造成損害,實為得不償失。
早在2020年2月國務院聯(lián)防聯(lián)控機制新聞發(fā)布會上,銀保監(jiān)會副主席梁濤就曾表示,為防止侵害消費者權益,銀保監(jiān)會禁止保險公司開發(fā)專屬新冠肺炎保險此類單一責任產品,防止出現(xiàn)以疫情為營銷噱頭炒作保險產品。那么“隔離險”到底是什么?
市面上常見的的“隔離險”往往都是一年期以內的意外險。新冠疫情暴發(fā)后,很多保險公司順應市場變化及客戶需求,在承擔意外責任的同時,擴展承保新冠病毒導致的保險事故,其中也包括了因新冠肺炎防控政策而強制隔離的津貼,故被消費者俗稱有此類保障責任的險種為“隔離險”。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自去年四季度以來,受到疫情反彈的影響,加之投保簡易、保障期間靈活、保費親民等優(yōu)勢,隔離險在各大出行平臺、第三方網站上銷售火爆。以第三方平臺慧擇為例,去年四季度以來相關產品的月均投保件數(shù)超過6萬件。
市面上常見的隔離險形態(tài)為一年期以內的意外險。包括太平財險、現(xiàn)代財險、眾惠財產相互保險在內,不少保險公司都有相關產品銷售。“隔離險就是一個場景化的意外險產品。”一位財險公司內部人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稱,隔離險并非一類創(chuàng)新保險,其所在公司設計的隔離險產品已經銷售了兩年多,期間也經歷了多次迭代。
雖然其實質是意外險產品附加隔離責任,但營銷人員在推介產品時,往往將“隔離獲賠”作為賣點來宣傳?!睹咳战洕侣劇酚浾咦⒁獾?,以某公司產品為例,其銷售頁面上“隔離補貼200元/天”被大字加粗標識,實際上該產品保障范圍還包括意外風險及新冠身故保障10萬元,以及最高3000元的新冠肺炎確診津貼。
“去年底我在出行平臺上買動車票時,順便買了某保險公司的隔離險。保險頁面上標明對因交通工具與新冠患者接觸而被集中隔離的有1000元/天的補貼。申請理賠時才發(fā)現(xiàn),條款中將免費隔離列為免賠責任。而多地防疫政策中,密接集中隔離均為免費隔離。”消費者小李在某平臺上投訴道。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類似的隔離險相關投訴案例并不鮮見,根據保險公司拒賠理由,看似“觸發(fā)”了理賠條件的案例,實際上屬于免責條款的情形。
“隔離險給消費者的第一感覺是——只要隔離就能賠付,但是否能賠其實要看免除責任。”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中國保險與養(yǎng)老金研究中心研究總監(jiān)朱俊生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隔離險理賠難主要是兩點原因造成的:
一是件均保費較低,以某款低價航空意外險為例,產品包含的隔離津貼累計最高2萬元,保險公司因此對保險責任做了比較嚴格的限制;
第二,消費者需要提供隔離證明的材料,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可能遇到問題。因此,保險公司在宣傳上除了明確告知可保范圍之外,也要特別突出不保什么,保險免責也是保險法的要求,這樣消費者在做好全面權衡之下,再決定是否購買。
徐昱琛也認為,對保險公司而言,首先,要明確保險條款,對于可保、不可保的情況都要明確;其次,要在銷售頁面上一一列示常見問題,比如:作為次密接被強制集中隔離是否理賠,在實際操作中各城市對中高風險劃分標準不一,可以針對具體城市的情形向消費者明確告知理賠條件;此外,在理賠流程上,也可以按照不同城市的不同要求,以舉例子的方式列明需要提供的文件證明材料,讓產品更專業(yè)化、精細化。
業(yè)內人士也強調,對于消費者而言,購買保險時一定要根據自身需求,同時也要關注保險合同責任?;蹞駢垭U商品中心總經理王寅在受訪時表示,由于該類險種形態(tài)和責任都比較創(chuàng)新,因此在銷售和理賠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模糊或易混淆的地方。王寅建議,消費者在投保時要注意以下問題:
一是是否滿足投保規(guī)則,如職業(yè)、投保地域、份數(shù)等要求,比如之前有客戶已經處于中高風險地區(qū)且在隔離區(qū)域仍買了此產品,保險公司就會拒賠;
二是重點關注產品的特別約定及責任免除條款,有客戶拒賠是因為保單特約載明隔離津貼按保單維度賠,而不是按保單內份數(shù)賠,出現(xiàn)了同一保單即便含有5份,也是按1份的保額賠,對于客戶主張的另外4份賠償要求,保險公司按特約執(zhí)行拒賠;
三是理賠時提供的資料需完整并滿足理賠條件,有客戶被拒賠是因為提交的隔離證明文件是非官方機構出具的。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業(yè)內最新獲悉,截至目前,部分公司已經下架了“隔離險”相關產品,不過下架原因暫時不明。
從隔離險產品的定價而言,目前普遍在一兩百元,也有不少產品僅數(shù)十元。徐昱琛認為,以此定價而言,隔離險若能實現(xiàn)全民購買,是一項能賺錢的業(yè)務。不過,由于逆選擇風險的存在,目前在疫情低風險地區(qū)的人投保積極性不高。
有險企內部人士在與記者交流時坦言,就隔離險業(yè)務而言,不乏一些人在投保時就抱著鉆漏洞甚至騙保的心態(tài)。記者在某社交平臺上搜索“隔離險”發(fā)現(xiàn),相關信息多達數(shù)千條,甚至有人表示,最低9塊9的隔離險躺賺,日賺數(shù)百元,羊毛要早點薅!
為了防范逆選擇風險,保險公司也相應設置了投保規(guī)則,如市面上的隔離津貼保險基本上都是兩天后生效。在徐昱琛看來,保險公司還可以通過大數(shù)據風控,更精細地劃分高風險地區(qū),防范過賠風險。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500520324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xiàn)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