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經濟新聞 2019-10-09 19:28:10
今日的大盤走得讓人有些心驚,但體育及周邊個股大放異彩,部分個股紛紛一字板漲停。
而有關體育產業(yè)怎么才能賺大錢,這個問題或許一級市場的投資人早有數。從數據來看,無論是投資數量還是投資總規(guī)模,一級市場上的體育賽道正在明顯萎縮。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肖芮冬
今日(10月9日)A股市場上,體育及周邊個股紛紛漲停,但投資界對此仍十分謹慎。一方面,二級市場上或出于外部事件擾動下的市場過度反應,實戰(zhàn)派并不以股價表現作為中長期配置思路;另一方面,在一級市場上,體育產業(yè)發(fā)展也未能滿足投資人對產業(yè)鏈頂端的聯(lián)賽投資,多以早期的服務類和軟件開發(fā)作為戰(zhàn)場。
對此,有投資人表示,理應得到改善,進而盤活賽事多樣性,才能更加有效改善體育產業(yè)投資乏力的現狀,同樣可以帶動上市公司基于體育這件事搭建更優(yōu)質的獲利引擎。
今日的大盤走得讓人有些心驚,但體育及周邊個股大放異彩,部分個股紛紛一字板漲停。
關注體育產業(yè)布局的潯興股份,今日開盤便以6.91元的價格沖上漲停,盡管9時50分左右籌碼略有松動,但之后再次封住漲停;蘭生股份、青島雙星等股票全天一字板。不僅如此,所謂的部分籃球俱樂部靠山,如浙江廣廈今日漲幅也一度沖上6.69%。
受外部事件驅動,相關產業(yè)的受眾群體或會增多,進而在短期甚至中期是否會給投資人帶來更多實惠?但當每經記者帶著這些問題請教實戰(zhàn)派時,對方卻表示,“不正視市場是否存在過度反應的復盤就是無知的表現”。
“你可以說這就是事件性驅動,但所謂的漲停有多少含金量是個疑問。”國內某大型證券私募CEO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投資人往往有一個認知上的誤區(qū),認為所謂的漲停或跌停就需要很大量的資金,“特別是出現漲停以后,認為有大量資金要進場,是有失偏頗的”。
該CEO坦言,上述個股的漲停實際上沒有多少成交,有的甚至一分錢不用花。確實,這些股票當天的成交量都微乎其微,二三十萬足矣,有的換手率未達5%。“原因是大家都以為會漲,這就形成了所謂的認知一致性,如果單就一個公司能預定未來三成的價格抬升,鐵定沒幾個人愿意一個板就出貨,且不說前期的套牢盤有多么深。”
記者發(fā)現,由于受到外部事件的擾動,今日體育及周邊個股的表現更多被投資界人士定義為是預期一致性的表現,但需要指出的是,他們對于這樣的表現是否屬于“過度反應”不敢茍同。
有私募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作為單一事件的驅動,不可能是瞬間形成的,更多的需要時間,而價格出現爆發(fā),無外乎是出現了超預期或者是政策延續(xù)性下的業(yè)績提振,“賭的是確定性,但悉數公司經營或風險因素,想要靠這樣的事件因素賺錢不太現實,甚至連做波段的機會都沒有。”前述CEO亦坦言,除非投資人能洞悉市場上的散戶怎么看待,“如果只是單邊或部分思量,這種行情就是一日游”。
事實的確如此,先不說歷史教訓中有多少投機者賭輸了他們所認同的預期,單就公司本身的成績單來看,有的也需要投資人警惕。比如潯興股份2019年中報披露的歸屬母公司凈利潤僅0.45億元,相比2017年同期的0.64億元下降近30%;青島雙星和浙江廣廈的資產收益率ROE(扣除/加權)在今年中報披露時分別已至-1.16%和-9.50%。
時下已進入上市公司三季報的披露窗口,留給這些“異動者”的表演機會還有多少?或許只有他們用業(yè)績來證實,否則單就一則事件驅動,被市場證偽后依舊是投資人的損失。前述CEO表示,盡管情緒與價格是正反饋效應,“但畢竟身處體育產業(yè)之中,能否用盈利來消化高估值才是他們能否狂歡的資本”。
從投資人這里,記者大體感知出一點——用時間換空間的做多策略,不能單一憑借突發(fā)事件來計劃,甚至以為相關公司的業(yè)績會出現拐點更是“拍腦門”的誤區(qū)。
而有關體育產業(yè)怎么才能賺大錢,這個問題或許一級市場的投資人早有數,也最有發(fā)言權。先看一組數據,Wind統(tǒng)計顯示,截至10月9日,全市場共發(fā)生8起體育相關創(chuàng)業(yè)公司投融資和并購事件,相比于2018年同期的44起數量明顯下降;投資總規(guī)模方面,有投資記載的案例中,今年以來共計14.80億人民幣,而去年同期為30.04億元人民幣。
可見,無論是投資數量還是投資總規(guī)模,一級市場上的體育賽道出現了明顯萎縮。不過在投資人眼中,該數據背后的原因并不稀奇。據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資人描述,在整個體育產業(yè)的生態(tài)鏈當中,創(chuàng)辦賽事的商業(yè)價值是最高的,但現階段這塊市場仍沒有完全放開,甚至有阻力致使投資賽事無法形成自主的產業(yè),“多數是以贊助人的身份進去的”。
該投資人是華南某省力推“五人制”足球賽事創(chuàng)辦的先驅,早在五年前就開始投資設立公司,擬組建專業(yè)的賽事及周邊產業(yè)。“由于是全民參與度及趣味性極高的項目,我們已經在小范圍的運作中看到了大家的熱情,如果加上市場營銷的手段,知名度并不一定比中超或中甲低。”
不過他坦言,地方對于新生賽事的創(chuàng)設,甚至是有超高關注的賽事創(chuàng)設有限制。“省一級和市一級的足協(xié)都沒有上下級關系,因此本就難以獲批的項目在層層申報的過程中更加舉步維艱。”
可是,這樣的項目為什么會給投資人如此大的誘惑呢?他指出,十一人制的足球如果投資,起點少說要在5000萬人民幣,而他想要投資的五人制足球只需要500萬投入就夠了。“一旦形成體育聯(lián)賽,賽事本身乃至周邊市場的回報就非??捎^。頂級的英超俱樂部一年能收入數十億人民幣,但在國內想要靠民間資本制作這塊蛋糕就很難。”
依他之見,即便現在多數企業(yè)愿意為部分俱樂部贊助投資,但也都是為了自身其他產業(yè)的發(fā)展著想,如帶動地產銷售、食品銷售等,而如果效果不達預期,就會轉手出售,留給市場的就是一個估值虛高且運營亟待提升的燙手山芋。所以,在他看來,國內投資人對體育及周邊產業(yè)的投資往往都很謹慎,“于開創(chuàng)聯(lián)賽而言,是大老板看不起、小老板玩不起的事情;于其他周邊服務投資,又要盤算投資金額能否耗得起在其未達盈利之前的持續(xù)‘燒錢’。”
他指出,現在一級市場上的很多投資項目本質上還是附屬于專業(yè)聯(lián)賽搞周邊服務的多,“但所謂的模式創(chuàng)新其實也在加劇產業(yè)鏈的延伸,使得變現成為更難的事情”。他以部分民間賽事的主題品牌為例,由于缺乏制度化、常態(tài)化和等級化的確立,導致這些商業(yè)賽事必須通過廣域擴張和地區(qū)下沉才能創(chuàng)造更多利潤,“但往往都擴張艱難,關鍵還是缺錢”。
記者也發(fā)現,時至今日,體育及周邊產業(yè)在一級市場的投融資活動還是基于早期居多,很多都止步于天使輪和A輪之間,有的負責賽事運營,有的負責體育裝備生產銷售,有的則是在內容渠道做軟件支持等。該投資人表示,產品和服務雖然重要,但各路創(chuàng)新多數還是要回歸于賽事本身,“如果在賽事創(chuàng)新和人才培育方面能夠有更多民間資本發(fā)揮實力,或將有序引導細分領域的投資熱潮,更好將傳統(tǒng)資源和社會力量做整合,亦會對實體經濟特別是現有上市公司的業(yè)績改善提供更加多元的創(chuàng)收匹配選項。”
封面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lián)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lián)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lián)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