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 2012-06-18 08:39:10
近期關于公募基金和小股東“搶位”公司治理的案例,使上市公司治理問題再度火熱。近年來,隨著資本市場逐步發(fā)展,公司治理結構的基礎性制度建立,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透明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同時,資本市場的發(fā)展亦賦予了公司治理新的內容,對公司治理的監(jiān)管亦提出新的要求。
從滬市公司2011年年報信息可見,上市公司在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發(fā)布、董監(jiān)高履職、內控制度的建立及內控審計報告的披露等多方面均發(fā)生了積極變化。同時,上交所近日發(fā)布了強調上市公司重視投資者關系管理的相關通知,并擬出臺強化現金分紅信息披露監(jiān)管的措施,以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治理水平和透明度,促進上市公司規(guī)范運作,加強對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保護。
上交所公司治理
基礎性制度逐步建立
證監(jiān)會主席郭樹清在公開場合多次指出,公司的質量決定著中國經濟的未來,應當采取多項措施不斷促進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對上交所而言,上市公司是其藍籌股市場建立基礎,公司質量是資本市場的基石,一直以來上交所視推進公司治理為改進上市公司質量的主要途徑。
據了解,從2002年證監(jiān)會最早頒布實施《上市公司治理準則》到去年舉辦第十屆公司治理論壇,上交所努力通過各種形式提升和改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其中包括對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董事會建設、信息披露、關聯交易、控股股東行為等陸續(xù)制定相關規(guī)定和指引;舉辦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公司治理論壇;展開公司治理組織交流;建立治理板塊等方式,推動資本市場治理結構優(yōu)化,對提升上市公司質量起到重要作用。
通過上交所歷年來的努力,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基本框架和原則基本確立。包括引入獨董制度加強對中小股東權益保護;設立監(jiān)事會強化上市公司內部監(jiān)察職能;信息披露制度不斷完善;強化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的使用監(jiān)管;建立了上市公司內幕信息知情人登記制度,完善了內幕交易綜合防控體系等。
關注內控報告
和社會責任報告
近年來,隨著對上市公司質量要求的提升,上交所又進一步出臺政策,對上市公司內控制度的建立、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從而促進上市公司治理水平邁上新的臺階。
首先體現在內控制度的建立和內控報告的披露上。2006年6月上交所出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是我國第一部指導上市公司建立健全內控制度的文件,旨在希望提高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質量和強化公司治理,推動上市公司建立有效透明的監(jiān)督體制,更好地體現和提升公司價值,增強競爭能力。
其次,社會責任報告披露數量逐步增多。上交所從2008年開始,要求三類上市公司必須披露社會責任報告。同時,積極鼓勵有條件的公司披露社會責任報告。
與此同時,不同層次藍籌公司在社會責任報告的披露上還呈現出不同特征。尤其是上證180指數樣本公司社會責任報告,呈現出披露比例大,報告質量高;較廣泛地聘用了審驗機構;社會責任逐步融入到企業(yè)日常運作、戰(zhàn)略決策和公司核心價值理念當中等特點。另外,滬市公司獨立董事的履職情況良好。大部分獨立董事僅任職于一家或兩家上市公司,為其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履職提供了保障。
進一步強化分紅
及投資者關系管理
郭樹清在上交所去年主辦的“中國第十屆公司治理論壇”上指出,未來將在六大方面促進完善公司治理,其中就包括進一步加強對投資者合法權益保護、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透明度等。
在增強投資者回報方面,證監(jiān)會密集出臺的關于強化上市公司分紅的政策也是對投資者權益的有效保護。雖然近年來市場逐步成熟,上市公司分紅狀況在逐步得到改善,特別是分紅的穩(wěn)定性、回報率都有較大改進,但同成熟市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上市公司中仍有不少“鐵公雞”。因此,證監(jiān)會通過各種規(guī)章制度要求上市公司明確和細化紅利分配政策,提高投資者的投資回報率,切實保護投資者權益。
作為提高藍籌股市場質量的重要體現,上交所一直對投資者利益保護高度重視。如今年以來,就通過集中開展專項宣傳活動提高投資者理性參與能力;切實加強新股上市初期交易監(jiān)管,防范新股炒作風險等多渠道保護投資者利益。
除了加強監(jiān)管執(zhí)法,上交所還要堅決打擊、嚴厲懲處破壞市場秩序、損害投資者合法權益的違法違規(guī)行為和失信背信行為,而要強化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就要進一步強化投資者的權利主體地位,創(chuàng)造條件保證投資者能有效行使知情權、投票權、請求權、訴權等權利。
上交所相關人士介紹,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管理一直存在較大改善空間,而為了使上市公司進一步重視投資者關系及落到實處,上交所將采取不少全新舉措,敦促上市公司做好投資者關系管理。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