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2 00:51:03
每經編輯 每經記者 趙笛
每經記者 趙笛
天量行情背后,誰是本輪行情的締造者?中登公司發(fā)布的2014年6月、7月、8月三個月的月報顯示,機構特別是持股市值上千萬的資金是本輪行情的推動力。不過,隨著機構持倉創(chuàng)出新高,市場難免擔心類似基金“88魔咒”的出現。
投資者開戶數猛增
每逢行情上漲,市場總能發(fā)現一個現象——證券開戶數的猛增。
中登公司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9月1日~5日這一周時間,新增A股開戶數16.47萬戶,較此前一周增加3.16%;參與交易的賬戶數大幅攀升,突破1500萬戶,達到1543.34萬戶,創(chuàng)三年新高;2014年9月9日~12日,新增A股開戶數達到17.6919萬戶,再次刷新此前數據。
除了證券開戶數大增,基金開戶數也大幅增長。9月1日~5日這一周時間,新增基金開戶數為13.29萬戶,同比增長57.4%;新增封閉式基金開戶數10082戶,TA系統配號產生的基金開戶數12.28萬戶。
9月9日~12日這一周的時間,新增基金開戶數為13.0692萬戶;新增封閉式基金開戶數8544戶,TA系統配號產生的基金開戶數12.2148萬戶。
8月中旬至今,新增開戶數持續(xù)在13萬~14萬戶徘徊,居高不下。由于行情持續(xù)火爆,基金份額凈值持續(xù)增長,基金的賺錢效應吸引眾多投資者相繼入場。
機構賬戶數持續(xù)增加
對于新股民和新基民的持續(xù)涌入,國泰君安一個觀點或能解釋其中緣由。
國泰君安認為,此輪牛市,無風險利率下降提供了催化劑,改革提升了風險偏好。當前中國經濟無風險利率下降具有趨勢性,是由市場自發(fā)出清主導的,而不是由貨幣政策松緊調整主導的,這也就意味著當下不是反彈,而是牛市的節(jié)奏。
不過,即使存款搬家兇猛,散戶的實力畢竟是有限的。中登公司的數據顯示,機構大戶才是行情的主導力量。
2014年6月份,市場處于底部橫盤震蕩,此時散戶持倉在減少,而機構大戶持倉在增加。
中登公司數據顯示,市值1萬元以下的賬戶中,5月為1996.375萬戶,6月減少至1969.1033萬戶;市值1萬~10萬元的賬戶中,5月為2460.9882萬戶,6月為減少至2453.6502萬戶。相反,市值1000萬~1億元的賬戶,5月為30732戶,6月增加至31795戶;市值1億元以上的賬戶,5月為8570戶,6月增加到8822戶。
2014年7月~8月,股市步入了上漲軌道,但散戶的持倉數量還在減少,機構大戶的持倉則大幅增加。
中登公司數據顯示,市值1萬元以下的賬戶中,7月為1874.6566萬戶,8月為1835.3157萬戶,均是持續(xù)減少;市值1萬~10萬元的賬戶中,7月為2448.7184萬戶,繼續(xù)環(huán)比減少。不過,8月的戶數為2452.9198萬戶,小幅增加,但較6月份仍低。
相反,市值1000萬~1億元的賬戶,7月為34828戶,8月增加至36131戶,均是大幅增長;市值1億元以上的賬戶,7月為9208戶,8月增加到9430戶,同樣是大幅增加。
從上述數據粗略分析可以看出,這輪上漲行情明顯是由機構大戶推動。
倉位達八成基金已過半
對于機構的持續(xù)加倉,樂觀投資者認為,這是大資金持續(xù)看好后市的舉動。不過,有悲觀投資者則認為,機構持續(xù)加倉后,市場難免又進入了基金“88魔咒”的怪圈。
所謂基金“88魔咒”是指,當基金倉位接近88%后,一方面意味著基金手頭上可用的資金已經不多,繼續(xù)做多缺乏力量;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倉位和贖回壓力的限制下,基金必須開始減倉。作為市場調整的信號,基金“88魔咒”的出現,往往意味著股指將下跌。
據Wind數據顯示,截至9月16日,納入統計的619只基金中,倉位均值為78.2%,比上個月基金平均倉位上升3.62%。其中,基金倉位維持90%以上的占24.92%,基金倉位在80%~90%范圍內的占比達30.58%,即基金倉位在80%以上的高達55.5%,超過半數。由此可見,基金“88魔咒”已開始逼近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包括國泰君安在內的券商依舊看多后市,但安信證券、申銀萬國卻極度擔憂市場出現暴跌。9月16日當天,申銀萬國的一份策略研究報告 《530悲劇或重演》以“悲歌已在遠方響起,理性者應該撤退”為引語,闡述了2200點之前的上漲與經濟有關,指出不太樂觀的經濟數據封殺了指數上行空間的觀點。近幾個交易日里,1元股已被市場消滅,前期沒有動的低價股開始強勢補漲,這些現象與當年“5·30行情”前似曾相識。
如需轉載請與《每日經濟新聞》報社聯系。
未經《每日經濟新聞》報社授權,嚴禁轉載或鏡像,違者必究。
讀者熱線:4008890008
特別提醒: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請作者與本站聯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在本站,可聯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